欢迎光临唐山英莱科技有限公司!

English

主页 > 一般工业 >

川渝12个苏联援建工厂的前世今生

2025-07-04 23:24:24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经过多年战乱,工业体系亟待恢复和建设。1952年,中国与苏联经过一系列谈判,确定了首批50个苏联援华工业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东北地区。1953年★★◆◆,双方再次商讨后,增设了91个项目。195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得到中国的支持,决定再增加15个项目,并大幅提升了技术水平。

  新兴仪器厂,成立于1953年◆■,专注于生产航空通信设备。其生产的无线电控制仪和无线电引信等设备在航空领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03年,厂子破产后★■■◆■★,经过重组成为成都市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并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成都热电厂是西南地区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其筹建工作可以追溯到1951年,1953年正式开工建设。1955年◆◆★,1号机组并网发电后◆■◆★★★,电厂被命名为“成都电业局成都发电厂”。1956年,二期扩建工程启动,并被列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随着成都的工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成都热电厂于2006年开始逐步关停并拆除,直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锦江电机厂◆★■★,又称“国营784厂”,始建于1954年,1958年建成投产,位于成都市成华区。这座工厂以生产军用雷达而闻名★◆■■,并成功生产了我国第一部测高雷达——B43雷达◆■■★■★,尤其在击落美制U-2侦察机中表现突出。1997年,锦江电机厂改制为成都锦江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成为集科研与生产于一体的军民结合的大型企业★■◆■■★。

  此外★◆,其他如国光电子管厂◆■◆■■、成都电机厂、涪江机器厂等一系列工厂◆■,经过多年发展,纷纷改制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企业,逐渐转型为集科研、生产与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红光电子管厂★★,成立于1960年,曾是我国显像管行业的摇篮,并生产了中国的第一支黑白彩色显像管。1993年,红光厂改制为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转为国有独资企业◆★★,并成为成都红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今天★◆■◆,红光厂的旧址被改建成了“东郊记忆★★”文创园区,成为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些工厂和项目代表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缩影,尤其在四川和重庆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关乎电力、机械■■★★,还是电子技术,每一项工程都在那个时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而今天■◆■,这些曾经的工业巨头,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转型,依旧在人们的记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那个时代奋力拼搏的见证。

  那么◆■◆★■,60多年过去了★★★,这些项目在四川和重庆地区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

  这些援建项目在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总称★★■★“156个工业项目■★★■”■◆◆★★■。原本苏联援建项目共有160项◆■★■,但由于部分项目被取消或推迟,最终定名为“156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工业等,涵盖了从基础生产资料到高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156个项目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并为日后“中国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发电厂始建于1952年■◆★,曾是全四川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横跨四十多年,共分七期建设,最终容量达到70万千瓦◆◆◆■★。1994年★■■◆◆★,重庆发电厂西厂分出并更名为重庆九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现为重庆市电力公司旗下的一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仍是国家电力公司一流的火力发电厂。

  这些项目的建设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而沿海地区则由于战争威胁较大,工业建设较少,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并未得到多少援建项目★★◆◆◆。虽然当时四川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由于四川在抗战期间作为后方支援的重要角色◆◆★■■,国家领导人决定在四川开展工业建设。因此,四川(包括今重庆市)获得了12个项目■★★◆,是除东北外,获得项目较多的地区之一。

  西南无线厂◆★”,后更名为宏明无线年,企业改制为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宏明电子是中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之一,持续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简称◆■★■★■“重庆肉联厂”,是这12个项目中唯一一家民生企业,曾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厂。在计划经济时期,重庆肉联厂承担了川东地区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和市场供应的主要任务。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生猪屠宰政策的放开使得该厂的经济效益逐渐下滑。2007年■◆,重庆市国资委将其划转,更名为重庆农投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并与武汉冷储物流公司合作成立了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

川渝12个苏联援建工厂的前世今生

2025-07-04 23:24:24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经过多年战乱,工业体系亟待恢复和建设。1952年,中国与苏联经过一系列谈判,确定了首批50个苏联援华工业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东北地区。1953年★★◆◆,双方再次商讨后,增设了91个项目。1954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为了得到中国的支持,决定再增加15个项目,并大幅提升了技术水平。

  新兴仪器厂,成立于1953年◆■,专注于生产航空通信设备。其生产的无线电控制仪和无线电引信等设备在航空领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03年,厂子破产后★■■◆■★,经过重组成为成都市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并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成都热电厂是西南地区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其筹建工作可以追溯到1951年,1953年正式开工建设。1955年◆◆★,1号机组并网发电后◆■◆★★★,电厂被命名为“成都电业局成都发电厂”。1956年,二期扩建工程启动,并被列为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随着成都的工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成都热电厂于2006年开始逐步关停并拆除,直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锦江电机厂◆★■★,又称“国营784厂”,始建于1954年,1958年建成投产,位于成都市成华区。这座工厂以生产军用雷达而闻名★◆■■,并成功生产了我国第一部测高雷达——B43雷达◆■■★■★,尤其在击落美制U-2侦察机中表现突出。1997年,锦江电机厂改制为成都锦江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成为集科研与生产于一体的军民结合的大型企业★■◆■■★。

  此外★◆,其他如国光电子管厂◆■◆■■、成都电机厂、涪江机器厂等一系列工厂◆■,经过多年发展,纷纷改制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企业,逐渐转型为集科研、生产与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红光电子管厂★★,成立于1960年,曾是我国显像管行业的摇篮,并生产了中国的第一支黑白彩色显像管。1993年,红光厂改制为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转为国有独资企业◆★★,并成为成都红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今天★◆■◆,红光厂的旧址被改建成了“东郊记忆★★”文创园区,成为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这些工厂和项目代表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缩影,尤其在四川和重庆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关乎电力、机械■■★★,还是电子技术,每一项工程都在那个时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而今天■◆■,这些曾经的工业巨头,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转型,依旧在人们的记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那个时代奋力拼搏的见证。

  那么◆■◆★■,60多年过去了★★★,这些项目在四川和重庆地区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

  这些援建项目在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总称★★■★“156个工业项目■★★■”■◆◆★★■。原本苏联援建项目共有160项◆■★■,但由于部分项目被取消或推迟,最终定名为“156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工业等,涵盖了从基础生产资料到高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156个项目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并为日后“中国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发电厂始建于1952年■◆★,曾是全四川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横跨四十多年,共分七期建设,最终容量达到70万千瓦◆◆◆■★。1994年★■■◆◆★,重庆发电厂西厂分出并更名为重庆九龙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现为重庆市电力公司旗下的一家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仍是国家电力公司一流的火力发电厂。

  这些项目的建设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已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而沿海地区则由于战争威胁较大,工业建设较少,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并未得到多少援建项目★★◆◆◆。虽然当时四川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由于四川在抗战期间作为后方支援的重要角色◆◆★■■,国家领导人决定在四川开展工业建设。因此,四川(包括今重庆市)获得了12个项目■★★◆,是除东北外,获得项目较多的地区之一。

  西南无线厂◆★”,后更名为宏明无线年,企业改制为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宏明电子是中国电子元器件百强企业之一,持续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重庆肉类联合加工厂■■,简称◆■★■★■“重庆肉联厂”,是这12个项目中唯一一家民生企业,曾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厂。在计划经济时期,重庆肉联厂承担了川东地区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和市场供应的主要任务。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生猪屠宰政策的放开使得该厂的经济效益逐渐下滑。2007年■◆,重庆市国资委将其划转,更名为重庆农投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并与武汉冷储物流公司合作成立了重庆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英莱科技

Tel:0315-5919026

Email:support@intelligentlaser.cn

Addr: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庆道南侧卫国西侧(唐山科技中心)21F-02号 英莱科技